1949年5月27日,随着上海正式解放,这座风雨飘摇、狂澜既倒的城市逐渐从萧条困境中走向复苏新生,并由此拉开了经济发展的大幕。75年来,上海立足于“从全国的角度定位上海”和“从全国的角度考虑自己的发展”,紧紧围绕以创新驱动发展,提升新质生产力,实现了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
从万吨水压机到1.6万吨油压机,从第一枚探空火箭T-7到“嫦娥”绕月,从蒸汽发电机、汽轮发电机到核电设备、超临界火电机组,从第一辆国产轿车“凤凰”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从第一台国产电子管计算机、第一块大规模集成电路存储器到3G手机芯片、高清数字电视芯片、3TNet宽带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作为中国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主要策源地,举世瞩目。随着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上海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关键引擎。
同时,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上海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相关数据显示:1952年至2023年,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从36.66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3年的47218.66亿元,增长了1288倍,人均生产总值从430元至17.8万元,增长了414倍。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从1980年至2023年,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0年的637元上升到2023年的84834元,增长了133倍。1980年代的“老三样(冰箱、彩电、洗衣机)”早已被当年“高不可攀”的汽车、手机、电脑等智能设备所取代。上海的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环境迅速改善。截至2022年底,上海城市道路总长度达到18993公里,绿地面积从1990年的3570公顷增加到2022年的17.26万公顷。此外,上海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截至2023年,杏彩体育官网注册上海已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过3500亿美元,共有7万多家外资企业在上海得到蓬勃发展,在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外资研发中心累计达到956家和561家,已成为中国内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为集中的城市。
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整体谋划、协同推进,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基本建成了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并形成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在此过程中,新质生产力作用凸显:
在国际经济中心建设方面,上海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2023年,上海以4.72万亿元的GDP总量位列世界城市前列,同年上海的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3.9%,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这其中,在涉及重大产业创新的汽车芯片、人工智能大模型、智能机器人等领域,上海启动建设了58个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也正在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累计建设了3家国家级标杆智能工厂、19家示范工厂和111个优秀场景,同时培育了25家通过数字化手段赋能上下游企业、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标杆示范企业和34个工业互联网平台。
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面,2023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3300多万亿元,交易总额再创新高。上海金融科技发展更是备受瞩目:反映新质生产力的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发展指数在全国排名第一、全球第三;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场景已超140万个,推出了22个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的试点项目和26个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项目。截至2023年底,在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方面,服务企业累计约72万户次,数据调用超过6200万次,支持中小微企业超5700亿元,这进一步显示了上海金融科技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在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方面,2023年,上海口岸的贸易额达到新高,总计10.7万亿元,占全球贸易总额的3.6%,在全球城市中保持领先地位。目前,上海推动了多项创新贸易发展措施,包括国内首个“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的批准建立、内外贸一体化试点的持续深化、全国性大宗商品仓单注册登记中心的上线运行以及全国首单国际原油跨境数字人民币结算交易等,均显现了上海在贸易创新领域的引领作用。此外,上海数交所在数据交易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果,全年总成交额超过10亿元,这进一步体现了上海在引领数字经济发展浪潮中的重要地位。
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方面,2023年,上海港保持了全球集装箱吞吐量的领先地位,连续多年排在世界第一,达到了4915.8万标准箱。同年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上市了航运指数期货,不仅填补了中国在航运衍生品市场的空白,还是国内首个在商品期货交易所上市的现金交割的指数类期货品种,极大地助力中国从航运大国迈向航运强国。此外,上海在智能自动化码头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果,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投入使用,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同时,创新驱动一直是上海航运业发展的重点,如全球首条横跨太平洋的绿色航运走廊的正式启动,也体现了上海航运的可持续发展。
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面,2023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4.4%,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50.2件。同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显示,在中国上榜的316家独角兽企业中,上海共有上榜企业66家,总估值11147亿元,占比20.8%。目前,上海正在建设“3+4”的国家实验室体系,即有3家国家实验室,4家国家实验室上海基地。同时积极推动与长三角地区龙头领军企业、高校院所及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展产学研合作。国产大飞机C919、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新能源汽车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大产业创新成果均与上海密切相关,这凸显了上海在推动国家重大产业创新中的重要角色。
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是习总和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是上海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融入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服务全国改革开放大局的主战场。未来,上海仍需紧紧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提升,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实现新跃升。
为此,上海要加快培育和应用新质生产力,提升国际经济中心能级,加速推进“(2+2)(3+6)(4+5)”现代化产业结构构建。这其中,“2+2”的第一个“2”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后面一个“2”是数字化与绿色低碳协同转型;“3+6”是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和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而“4+5”是抢先布局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四大新赛道产业和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五大未来产业方向。因此,上海一方面需培育高端产业集群,着力构建未来产业先导区,以引领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和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的建设,创建绿色园区;同时还要优化产业发展空间,推广产业综合用地等土地混合利用新模式,以期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也要提升经济基础支撑力、市场主体聚集力、高端产业引领力、消费中心辐射力、发展新动能孵育力、资源要素配置力等综合能力。
同时,要围绕高水平金融对外和服务实体经济、科技创新,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全球影响力。对内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对外要打造跨境(离岸)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基础性、功能性的人民币离岸金融体系,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推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迈上新台阶,必须进一步强化上海的开放枢纽门户功能,推动离岸贸易创新突破,深化服务贸易发展杏彩体育,加快推进跨境融资租赁、“保税+服务贸易”等新业态,培育一批国际贸易标杆企业,稳步提升“上海服务”品牌和服务贸易综合竞争力。同时也要畅通商品要素资源国际化流通环节,围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布局新赛道、新业态、新模式,完善制度机制。
针对致力于强化航运枢纽的功能,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问题,则应聚焦加快海港、空港、邮轮港和航运集疏运系统的建设,在航运产业的技术创新上,聚焦推进航运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化转型。
围绕科技创新策源强化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能力的问题,上海要瞄准世界前沿科技、前瞻性基础研究领域引领性原创成果、产业制高点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打造贯通不同组织、学科、产业、领域、区域的战略科技力量,率先探索建立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提升体系化突破能力。同时,率先探索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新质生产力提升,服务和引领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体制机制创新,要聚焦“国家有需要,市场有需求,上海有基础”领域,提升上海科技创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决策能力。还需要提升国际国内创新资源的整合能力,增强在全球科技创新格局中的人才发现、前沿探索、信息交流、科研合作、国际学术组织构建等方面的功能,提升全球话语权和影响力。
最后,也要通过打破行政边界、市场壁垒和政策障碍,形成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上海经验和上海模式,推进“五个中心”之间的政策集成互动。在建设“五个中心”的同时,推进长三角地区各自发挥特长、分工合作以及功能提升,形成强劲的区域协同发展动力。最后,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及相关体系,以确保能够为“五个中心”建设的改革创新实践和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