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13923443789

主页 > 新闻动态 > 公司新闻

杏彩体育,无废城市巡礼丨绿色转型引领工业固废减量与高值高效利用模式
日期:2024年08月04日    来源:网络

  近年来,徐州以老工业基地振兴、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为契机,深入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有序推进采矿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发展绿色制造经济,建设绿色制造基地,打造绿色制造行业,构建绿色制造产业链,培育绿色制造企业,形成工业绿色循环共生体系,最大限度减少固废产生,同时优化已有固废综合利用能力,加快技术创新,培育固废高值化利用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了绿色转型引领工业固废减量与高值高效利用模式。

  2020年徐州市一般工业固废的产量为1229.5万吨,主要类别为粉煤灰、钢渣、炉渣、煤矸石和脱硫石膏,产生量分别为335.4万吨、157.5万吨、208.9万吨、207.1万吨和108.2万吨。与往年相比,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呈现出了大幅消减趋势。徐州市一般工业固废近年产生情况以及分类情况见下图。

  徐州市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工业固废管理的地方立法工作,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固废污染环境防治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出台《徐州市工业固体废物管理条例》。创新工业固废的治理模式,在市级层面建立了协调机制,并在淮海经济区建立协同治理的模式,解决工业固废管理跨部门和跨区域的问题。在治理方式上也将大力推进智慧监管,条例明确建立信息化监管体系,利用物联网的信息技术做优智慧监管,使面广量大的工业固废得到更加精细化的管理。

  依据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意见》和国家颁布的《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与《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徐州开启了老工业基地振兴转型的进程。通过推进煤炭开采企业绿色转型,整合升级钢铁、焦化、水泥、热电等传统行业,招引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固废产生量大幅削减。

  积极深入开展绿色矿山创建工作,推动矿产资源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顺应区域和行业发展趋势逐步关闭矿井,“十三五”期间,徐州市共关闭矿井15对,化解产能1287万吨杏彩体育。据压减产能测算可减少产生煤矸石、尾矿等工业固废约130万吨。依托以徐矿集团为代表的煤矿企业,推进生态修复治理,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园、大数据中心以及现代物流等绿色产业;顺应国家煤炭布局由东向西转战略,利用关闭矿井人才、技术和管理品牌,到西部富煤省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以煤矿技术管理为主的服务外包。徐州这座曾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困的城市,努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城市涅槃变革,迎来由“黑”变“绿”的生态逆转。

  制定出台《徐州市钢铁、焦化、水泥、热电行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方案》,以降低排放、减少能源消耗,提升产业层次为方向,2018年5月至2020年底徐州市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四大行业实现集中式布局、减量化发展和绿色化改造,115家企业整合为36家。根据压减产能测算可减少产生钢渣、粉煤灰、炉渣等工业固废约440万吨。

  同时依靠技术研发创新,杏彩体育app下载推动传统产业质态加速迈向中高端,实现钢铁行业装备水平全部达标;焦化行业全部实现余热回收利用,煤化工产业链延伸程度达到国内水平;水泥行业协同处置固废、危废的同时,提升产品附加值,生产预制件、装配式建筑及桥梁构件等绿色高端建材;热电行业改由大机组实现集中供热,降低煤耗,提升能源源头利用效率。目前这些行业基本形成产业规模适度、能耗水平较低、空间布局合理、环保措施完善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实现传统产业的“绿色重生”。

  通过主动转变招商思路,严把准入关,杜绝招引产废大、能耗高的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壮大,加快培育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其加速向主导和优势产业跃升,2020年全市四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1%,占全部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1.4%,较上年提升5.3个百分点。未来将培育一批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军产业,加快抢滩布局安全产业、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区块链、5G产业、量子通信、VR/AR产业等绿色未来产业抢占技术制高点,实现绿色制造新兴产业“新芽”成长为“大树”。

  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的意见》,制定出台《徐州市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工作方案》,以园区空间布局合理化、产业结构最优化、产业链接循环化、资源利用高效化、污染治理集中化、基础设施绿色化、运行管理规范化为根本,大力推进徐州市13个工业园区的绿色循环化改造工作,实现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可靠稳固,主要资源产出率大幅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降低。

  围绕制造业持续转型,推进产业链锻长板、补短板,建设一批特色产业集群,构建全生命周期绿色制造产业链,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徐州实际、体现跨越赶超的发展道路。打造了以徐工集团为代表的绿色工程机械制造的产业链、以维维集团为代表的绿色食品行业产业链、以恩华、万邦药业为代表的绿色制药产业链、以天虹纺织为代表的绿色轻纺产业链等。依托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园,打造了以新盛公司为主体的一般工业固废及有机固废协同共生处理的产业链;以“固废的循环利用和高价值利用”,构建了以徐工集团为代表的工程机械“设备回收-再制造-生产营销”的再制造产业链、江昕轮胎的废旧轮胎完全还原再利用产业链、新春兴的废旧铅酸蓄电池“绿色循环”产业链等。

  根据徐州工业固废的种类结构特征,通过推动徐州中联水泥、龙山水泥等建材行业代表性企业大宗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基础建设,以及支持振丰新材料等建材企业综合利用大宗工业固废生产扩能,提升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能力。并通过支持企业大宗工业固废高值化利用新技术的研发,改变过去以制砖、混凝土砌块等为主的低值单一的综合利用方式,培育了以装配式建筑构件和墙材等可再利用建筑材料和可再循环建筑材料生产为主体的工润建筑和中煤汉泰等为代表的新型建材骨干龙头企业、杏彩体育app下载以利用隧道窑烧结砖生产线协同处置煤矸石、生活污泥、河道淤泥及轻污染、飞灰生产新型墙体材料的振丰新材料,极大的提高了徐州大宗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能力和高值化利用水平。

  江昕轮胎“废橡胶复合微纤维补强材料制造技术”、南方永磁“钕铁硼强磁废料+永磁废电机稀土元素的回收再利用”等城市矿产再利用示范,花厅生物科技“三零排放”和“负能酿造”,打造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实现了工业固废高价值资源化利用,形成了新的增长点。

  徐州市在实施工业绿色发展战略过程中,秉承绿色高质量发展原则,以创建“绿色工厂”可持续发展为根本,鼓励工业企业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绿色发展之路。通过制定《徐州市绿色工厂创建实施方案》,开展专题培训、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企业现场诊断,引导企业开展绿色化改造,持续提升绿色制造水平。通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相关资金,加大对绿色制造的扶持力度。对企业实施的节能、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绿色化改造项目,优先列入省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和市先进制造业引导资金绿色发展项目的支持计划;对列入培育计划的企业向第三方专业机构购买绿色制造咨询服务的费用给予补助,通过国家工信部绿色制造认定的给予奖励。截至2020年底,徐州已有徐工挖机、新春兴等6家企业荣获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协鑫硅材料、日托光伏等7家企业成功入选江苏省省级绿色工厂。

  徐州市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把绿色发展确定为基本方针,全面部署推行绿色制造,推进工业绿色化,打造低废高质现代工业体系。

  绿色装备制造行业。打造以工程机械为主体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引导企业从“产品、生产、模式、基础”四个维度系统推进工业和信息化融合,实现关键技术装备、成套设备、智能制造技术的集成创新,推动产品无人化操控、设备资源智能管控、施工工艺方案智慧优化、远程运维智能诊断、智能主动服务等核心能力全面升级。

  绿色能源行业。在关停、‘以大代小’整合升级的基础上,引导煤电企业进行技改创新,开展机组超低排放、降温除尘等节能环保技改,实现传统火电行业绿色发展。同时有序增大清洁能源发电装机组容量,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出台了《关于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将在光伏太阳能、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智能电网等四大领域发力,打造“世界级光伏产业、世界级高端动力锂电池(储能)材料、国家级燃料电池、全国知名的智能电力装备”四个基地。

  绿色建材行业。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利用工业固废、建筑垃圾生产烧结砖、混凝土砌块、装配式的预制墙板等节能环保、安全耐久的绿色建材。同时加大绿色建材推广应用力度,加强建材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的质量监管和稽查,推进建材行业的绿色发展。

  徐州市实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以来,通过工业绿色转型引领工业固废减量,2020年较2017年实现工业固废实际减量约285万吨;2020年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98%,其中粉煤灰、冶炼废渣、炉渣等大宗工业固废实现全量利用。通过推动传统行业整合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大宗工业固废源头减量和大气污染物的协同削减,同时壮大与升级大宗工业固废的高价值利用企业,培育工业固废协同处置与资源利用绿色新兴产业,提升了徐州市一般工业固废处理能力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协同实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为今后的可持续、绿色高质量发展换取更大的空间。

  徐州市绿色转型引领工业固废减量与高值高效利用模式对于我国广大同类型资源型工业城市在工业固废治理方面具有借鉴意义。结合徐州市的治理经验,全国其他同类城市在推广应用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1)落实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固废治理体系;(2)在把固废综合利用纳入主生产流程实现良性循环的同时,还应重视“固废”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经营;(3)政府要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展工业固废利用的科技创新,加大工业固废利用的技术研发力度,加快科技体制发展。